理论宣讲

当前位置 : 

国资国企红色根脉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应邀参加“科普何以赋能公共场馆改革创新”蹲点宣讲活动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25-01-10

9月12日至13日,“科普何以赋能公共场馆改革创新”蹲点宣讲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新未庄文化礼堂举行。首批浙江省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国资国企红色根脉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丽华教授应邀与16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宣讲员先后走访了仁昌酱园、安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柯桥区新未庄社区、会稽山黄酒博物馆、东方山水科普教育基地、罗家伦祖居等代表性点位,感受了柯桥文化,倾听了柯桥故事,围绕公共场馆、新质生产力、开门办科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调研,共同创作完成了一场视觉和听觉兼具的精彩理论宣讲。

图:2024年9月13日下午“科普何以赋能公共场馆改革创新”蹲点宣讲现场

在破冰环节中,国资国企红色根脉理论名师宣讲工作室负责人梁丽华教授对宣讲员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基层理论宣讲“是”什么?基层蹲点宣讲“蹲”什么?基层理论宣讲”讲“什么?她认为,要正确认识理论宣讲“是什么”,必须要答好“谁来讲”“向谁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五道必答题,奏响时代最强音。理论宣讲“蹲什么”,梁教授指出,要在“青春气质”上用心,用“青言青语”推动理论宣讲在“新生代”中走深走实;要在“烟火气息”上用情,既要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理”,又要讲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小道理”。关于理论宣讲“讲什么”,梁教授指导宣讲员们要聚焦主题主线,铸牢思想根基,讲透新思想的真理味,讲明新思想的时代味,讲清新思想的实践味。

图:梁丽华教授作宣讲主题培训

超极限24小时,从马不停蹄的调研到激烈讨论定稿,再到最后彩排呈现,由梁丽华教授带队的第三组带来了交互式宣讲作品《万物皆可科普,人人都是科普员》。

图:9月12日晚上宣讲员们一起创作作品

宣讲员徐徐觅觅担任起了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知识探“觅”,我是主持人觅觅。今天,我们将共赴一场科普化的探秘之旅,沉浸式感受我们身边的“科学”奥秘,一同领会不被大家注意的“科普认知”。这一开场,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科普认知”的探秘之旅。

浙江地质博物馆宣讲员周宗尧说: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科的发展在不断细分,专业的门类越来越细了,哪怕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可能了解或熟悉所有的学科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门科学,都可以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也有必要开展科学普及了。人人都是科普员,这句话,听上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它呼应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名言——“三人同行,必有我师”。“隔行如隔山”这句俗语,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这样的道理。

图:浙江地质博物馆宣讲员周宗尧在宣讲

六位宣讲员从自身出发,讲科普故事,它看似只是一缸酱油的酿造,一瓶花雕酒的制作,但却和生活紧密相关;它看似与年龄有关、看似只是高知识人群可以做的事,但其实无关年龄,没有局限。万物皆可科普,人人都可以是科普员,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提到不论是复杂的科学原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都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为大众所学习。只要愿意分享自己所知所学,每个人都能成为科普传播员,共同促进社会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图:第三组《万物皆可科普,人人都是科普员》宣讲现场

图:导师梁丽华对宣讲作点评

 

台州市仙居县科学技术协会宣讲员蒋元波的感想:在梁老师带领下,我们实地调研了仁昌酱园、大禹文化园、以及总书记在浙江曾经两次莅临调研过的新未庄文化礼堂。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梁老师的认真劲,梁老师每到一处,总是认真听,认真看。梁老师鼓励大家提问题,自己也带头不断的提问题,颇有打破沙锅纹到底,不弄明白誓不休的劲头。在大禹文化园,梁老师另辟蹊径,走访计划外的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这里,仔细查找,居然找到了五六个科普的内容,大家纷纷用相机定格下来,作为第二天台上背景图片。两天一夜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多。学习到了梁老师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学到了两名科技馆专家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学到了浙大博士思考力和总结提炼的功底,学到了传媒大学学子的语言沟通表达和控场能力……,此外还收获了满满的友谊,大家约定以后常联系,多来往,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图:左二为台州市仙居县科学技术协会宣讲员蒋元波

浙江地质博物馆宣讲员周宗尧的感想我自认为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但在与梁老师共事的2天里,我感受到了差距。不仅对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提出明确要求,并且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引领,对作品反复打磨,这种工作态度与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尤其善于发现团队中每一们成员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每一朵思想的火光,并将其运用到作品之中,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

图:浙江地质博物馆宣讲员周宗尧 

    周尧昆虫博物馆宣讲员朱海燕的感想: 我从前从未参加过宣讲活动,这次经历让我对宣讲有了很深的体会!宣讲需要从心里的触动出发,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宣讲,正是这样一种过程!通过宣讲,我们唤醒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热情再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感谢此次活动!

图:周尧昆虫博物馆宣讲员朱海燕 

    金柯桥文旅集团宣讲员詹雨薇的感想: 宣讲后的体会:在没接触到科普宣讲前,我一直认为科普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但在蹲点调研活动中,我发现其实万物皆可科普,不管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现代的科技前沿技术,都可以成为科普的内容,科普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而作为讲解员的我,在日常工作与游客朋友们的交流中,也正是在互相科普对方所了解的知识,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科普员。

图:金柯桥文旅集团宣讲员詹雨薇

    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理论宣讲团宣讲员姜泽清的感想:在学校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普及给大众,如何能促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而这次宣讲令我终于明白了,方法之一就是科普!这一次宣讲活动,以高强度高聚焦的调研+汇报形式,令我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洞察能力都大幅提高。我为梁老师在杏坛39年如一日的职业热情所折服,也为社会各界老师的专业、敬业而惊叹不已。政治定位高、社会视野广、调研内容实、情感触动真、表现形式活,我们高水平完成了此次调研宣讲活动。我十分感谢这次机会,我学会了在宏观政策指引下,不忘脚踏实地的基层实践,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希望下次再遇见!

图: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理论宣讲团宣讲员姜泽清

    浙江传媒学院“红·传”青年宣讲团宣讲员徐徐觅觅的感想:这次在柯桥蹲点宣讲,再一次打破了我以往的宣讲形式。超极限24小时,从马不停蹄的调研到激烈讨论定稿,再到最后彩排呈现,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成长,也是开拓眼界的尝试。我对“科普”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这也是第一次尝试交互式宣讲,作为第三组组长,压力倍增,但好在遇到了非常好非常负责用心的指导老师—梁丽华老师,遇到了很有主见很有趣的五位团队伙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虽然年龄、领域相差甚大,但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们完美的宣讲。在理论宣讲这条路上,我依旧在前行,依旧会努力。

图:江传媒学院“红·传”青年宣讲团宣讲员徐徐觅觅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参加活动并作精彩点评:他说,这次到柯桥参加科普日在基层社区的活动,真切感受到柯桥和新未庄的“三味”——新味、和味和风味。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不仅要科瞧柯桥,还要科普柯桥、科创柯桥。科普工作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积极赋能基层公共场馆,使之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他建议理论宣讲员首先进一步学好党有关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政策,学好科学知识,并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和抓住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传播和普及工作。希望有更多人参与科普,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科普员”的氛围,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图: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公共场馆是群众活动的重要场域,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然而,基层公共场馆的科普建设在实操中有很多挑战,比如科普方式较为单一、科普设施陈旧、科普与公众需求脱节等问题。柯桥是全省公共场馆科普化的试点地,为深入挖掘科普赋能公共场馆改革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柯桥区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联合彩虹人生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室、柯桥“小柯开讲"青年宣讲团、国资国企红色根脉理论宣讲工作室、“金马先声"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林式其理论宣讲工作室、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思政理论宣讲团、浙江传媒学院“红·传”青年宣讲团举办了此次宣讲活动。

图:宣讲结束,导师、宣讲员我们一起合个影留个念

 

图:破冰行动,自画像,三人就成闭环

图:破冰行动,大团圆  

图:柯桥区新未庄社区

文字:俞琰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街66号

电话:0571-86928050  邮编:310018  浙ICP备09058249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